2/22 \ 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尺度;天體的運行 (ch 1--5) 3/01 \ 太陽系的形成與結構 (ch 6) 3/08 \ 太陽系~II:地球與月球 (ch 8); 類地行星 (ch 9) 3/15 \ 太陽系~III: 類木行星 (ch 10);其他的小天體 (ch 7) 3/22 \ 星球發出的訊號 (ch 11, 13) 4/12 \ 觀測工具 (ch 12) 4/19 \ 恆星的光譜 (ch 14);恆星的性質 (ch 15) 5/03 \ 太陽及恆星的內部結構 (ch 16) 5/10 \ 星際介質 (ch 17, 20) 5/17 \ 恆星演化 (ch 17, 18, 19) 5/24 \ 銀河的結構與運動 (ch 20) 5/31 \ 星系、大尺度結構;特殊河外天體 (ch 21, 22) 6/07 \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 (ch 23) (afterword) 地心說 (geocentric) 日心說 (heliocentric) } Nicolaus Copernicus (哥白尼;十六世紀波蘭人) 假設太陽在中央,可以解釋很多現象 在地球的軌道之內 Mars, Jupiter, Saturn 可以在半夜看到 在地球軌道外面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Copernicus had assumed, incorrectly, that the Earth travels around the Sun along a circular path. } 事實上,直到 Kepler 決定出行星真正的軌道形狀(橢圓),日心說並不比地心說 來得準確。 1572 年一顆亮星突然出現在 Cassiopeia (仙后座),比金星還耀眼,一年半以後 才漸漸黯淡 如果天是永恆、不會變的 (從 Aristotle 及 Plato 傳下來的觀念), 這一定不是星,而是地球附近一個發亮的東西 丹麥天文學家 Tycho Brahe 想到,如果「這個東西」真的很近,應該可以量到它的 視差 (parallax) 。結果量不到,Brahe 因此認為這個東西非常遠 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在 1572 年爆發的一顆超新星 Brahe 於 1576--1597 年有系統地觀測行星的位置,準確到 1',到 1601 年辭世時, 留下大量珍貴的觀測資料給了 Johannes Kepler 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 慣性定律 --- 動者恆動、靜者恆靜 加速度F = ma 「質量」的定義 反作用定律 角動量 (angular momentum) 守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