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的誕生
萬有引力收縮 ←─→ 氣體壓力、亂流 (看誰贏!)
   (1/2) k T = (1/2) mH v2 → v ∼ 0.1 T1/2
   觀測到一般暗雲 T ∼ 10 K  ∴ v ∼ 0.3 km/s
    例如震波(超新星、大質量星的誕生、雲氣互撞、銀河的漩渦)可以引發雲氣收縮,
    進而分裂成塊狀,進一步收縮、分裂,終至形成一個個的星球
    小的星際雲:收縮 ─→ 溫度上昇 ─→ 形成星球 
    大的星際雲:分裂成小塊的雲 ─→ 分別形成星球

 

出生:
  星際物質 → 分子暗雲 → 高密度雲核 → 初生星球 →(+ 行星? 生命?) ←→ 星際物質 
      Barnard 86, a dark cloud in Sag, with the cluster NGC 6520

 

主序星的結構:

 

        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
		 L ∼ M3.5 
        亦即,質量愈大的恆星發光能量愈強 

 

        
主序星
光譜型態  質量          	  光度 	           主序壽命  
	  (太陽=1)	  (太陽=1)	    (年)     
 O5	   40		  405,000	      1 × 106 
 B0	   15		   13,000	     11 × 106 
 A0	    3.5       	 	80	    440 × 106 
 F0	    1.7	 	        6.4	      3 × 109 
 G0	    1.1       	 	 1.4	      8 × 109 
 K0	    0.8	        	 0.46	     17 × 109 
 M0	    0.5	 	        0.08	     56 × 109 
赫—羅 (Hertzsprung-Russell;H—R)圖 
          

 

質量對恆星形成的影響
 主序星的質量範圍  0.08 M(sun) >  M > 60-100 M(sun) 
(要是質量太大或是太小會如何呢?)

 

衰亡: 泰山與鴻毛之間,輕重而已矣!
低質量的星球: 壽終正寢、入土為安

	─→ 白矮星 ─→ 黑矮星

	電子的簡併壓力(與溫度無關)=萬有引力 
	密度非常高,如 Sirius B: M = 1 Msun; R = Rearth; ρ∼3 × 106 g/cm3
如太陽質量的星球: 人死留名、星死留雲

	星球外部的氫毫髮無損;核心的氫用罄,溫度不足以點燃氦 → 收縮
	→ 重力能轉成熱能  → 點燃外殼的氫 → 氦核繼續收縮 → 外層膨脹 
        → 紅巨星

	當氦核達  108 K → (3 4He → 12C) → 氦閃 

	簡併狀態的核心不膨脹 → 溫度升高 → 反應加劇 → 碳、氧核心  收縮 
	→ 點燃外殼的氦 .... ─→ 推出外圍的包層
	太陽在主序 100 億年,在紅巨星階段只有 10 億年
	→ 行星狀星雲 + 白矮星 ─→ 黑矮星
中質量的星球: 迴光返照、死有哀榮

	若碳核溫度達 6 × 108 K → 碳爆(星體全毀)
	或碳及其他重元素的核反應 → 鐵核心 
	∵沒有核反應 → 核心急速收縮;電子+質子→中子
	─→ 噴出外圍的包層
	─→ 紅巨星 ─→ 超新星爆炸 ─→ 中子星 + 超新星遺骸
	中子星密度極高,如 M = 1Msun; R~10--15km; ρ~1014g/cm3
	自轉極快 (e.g., ~100/s)
	磁場極強 (e.g. 1012 G)
	
高質量的星球: 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核心大於 2--3 Msun 的星體收縮時,沒有「已知」的力量能阻擋
	─→ 藍巨星、超巨星 ─→  黑洞?
重力是萬物(包括宇宙本身)的最終主宰力量,而質量決定重力的大小。

 

返樸歸真:星際物質 ─→  星球 ─→  星際物質 ─→  下一代星球 ......
      ───→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星球亦然。
混沌之初、氫氦而已、
代代滋重、乃孕後維、
或生蓓燦、或衰寂安、
循遵天命、你我皆然!
你我和遙遠星辰的關係比想像中密切得多!
這些是根據我們在宇宙的這一個小角落,就目前已知的科學定律所得到的結論。
永遠(永遠!)牢記: 我們試圖以有涯博無涯;以有限參無限!

 

永遠保持一顆開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