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寂寞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王道還  編譯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可能有許多文明存在。以過世不久的著名天文學家卡爾.沙根 (Carl Sagan, 1935-1996) 的話來說,宇宙間的星球數目,何止「億萬又億萬」,因此,即使發展文明的機會極為渺茫,有些行星仍然會發展出文明,簡直無可避免。甚至有人估計,光是我們的銀河系,高等文明就不下百萬個。只不過宇宙廣袤無垠,彼此無法交流罷了。

 

這個想法,無數小說、電影、電視影集,以及科教影片,都在推波助瀾。甚至科學界都砸下大筆銀子,建造巨型天線,向宇宙深處播放無線電波,並企圖接收其他智慧生物的訊息。

現在,有兩位著名科學家出面了,向大眾說明:大家相信的想法,錯了。搜尋外星人的努力,大抵不會成功。

 

他們根據天文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的最新發現,論證我們人類可能真的是天地間唯一的智慧生物;至少在我們所處的宇宙一隅毫無伴侶,而且可能整個宇宙中都找不到契友。他們說: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地球的組成與穩定度,宇宙中極為罕見。宇宙大部分地方,都受到強烈輻射線的照射,缺乏必要的化學元素,適合地球生物生存的行星太少。而且太空中落下岩石雨的頻率太高,即使生物出現了,演化到「高級」階段的機率也微乎其微。外太空生物,大概能以微生物的形式生存在許多地方,但是想找到一塊文明能夠發芽茁壯的淨土,可說絕無僅有。

 

這兩位科學家20001月出版《罕見的地球》(Rare Earth),公開他們的論證與論據,立即引起了批評與贊賞。對書中論證不信服的人,指責他們的基本假定同樣過於簡單,信服的人稱贊作者的論證「精彩」,認為他們「勇氣可嘉」。

 

《罕見的地球》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沃德,與著名的天文學家布朗立合著。沃德以研究生物大滅絕知名,他說:「我們只不過大聲說出了許多人多年來的想法。其實,至少可說,複雜生物是極為罕見的。對我們而言,渦蟲、肝蛭就已經是複雜生物了。」

 

布朗立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擔任過美國太空總署「星塵」計畫的首席科學家。這個計畫耗資一億六千六百萬美元,目的在收集星際微塵。「許多人說太陽是一顆尋常不過的恆星。錯了。」他接受訪問時這麼說,「宇宙中幾乎所有環境都不適合生物生存。只有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才是生命的伊甸園。」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馬熙教授,是搜尋其他行星系統的權威學者,對《罕見的地球》讚譽有加,認為這書可能引發一場科學革命,改變人們對於外太空生物的想像。他接受訪問時,評論這書:「太精彩了!許多想法我早就有了,但是這書將許多相關議題羅列出來,並仔細地解釋了,我自嘆不如。」舉例來說,書中詳細討論了新發現的太陽系外巨型行星,目前共有三十一個,指出它們不適合複雜生物的發展。馬熙教授接著說:「出版這本書需要勇氣。無論人文界還是科學界,很少有人敢發表這樣反潮流的見解。」

 

大約四十年前,認為宇宙中各處都有高等文明的想法,獲得了科學的背書。那時天文學家杜雷克,正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一座聯邦無線電天文台研究。他是第一位使用無線電接收器掃射天空,搜尋外星人訊號的天文學家,不久,年方二十七的卡爾.沙根加入搜尋團隊。一九六一年杜雷克發表了他的理論,現在叫做「杜雷克方程式」。杜雷克根據他對宇宙生成、形成的知識,推測宇宙中的恆星數量、帶有行星系統的恆星比例、生物在行星系統發生的機率、生命系統演化出高等文明的機率等,再加上每個高等文明的生命期。根據這一連串的假定,最後他得到了一個數字,一萬,意思是:銀河系中有一萬個文明,擁有星際通訊的能力。

後來,沙根修正了杜雷克方程式中的一些假定,把那個數字提高到一百萬——銀河系中有一百萬個文明!由於宇宙中不知有幾億個銀河系一般的星系,所以高等文明的數目實際上是個天文數字。一兆還嫌保守。

 

不過,《罕見的地球》指出,最近的新發現顯示:杜雷克方程式中隱藏了許多過於樂觀的假定。作者在〈序〉中說:他們的立場「很少有人正式公開說明過,但越來越多的星際生物學家都接受了。」研究生命在(地球以外的)宇宙出現的可能性,就是所謂星際生物學。

沃德給這個題目吸引住了,因為他研究過地球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現在越來越多證據,指向天外橫禍是生物大滅絕的主因。例如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大隕石撞及地球造成一連串災變,許多植物與動物滅絕了,包括恐龍。中生代因而結束。

 

沃德說,根據新的研究,情況可能更糟。舉例來說,要不是太陽系中有木星,地球遭到天外隕石轟擊的機率,可能會升高一萬倍。因為木星是太陽系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行星(半徑是地球的十一倍,質量是地球的三百一十七倍),它吸引了許多大小隕石,不是首當其衝,就是將它們「導引」到外太空去。「我們正處於地獄深淵的邊緣,」沃德說,這是以受到隕石轟擊的機率而言。要是太陽系沒有木星,地球受到的隕石轟擊,將使地球生命史完全改觀。至少「高等」生物不可能演化出來。

 

新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並不令人興奮。那些行星就質量而言,都是木星等級的,可是它們的軌道偏心率很低,所以它們四周的小行星不可能受到庇護,小行星的軌道反而會遭到嚴重的擾動,而「不安於室」。

沃德說:「所有那些『木星』,都是『壞』木星,我們的木星才是『好』的。不然,我們早就給拋到外太空去了,或丟進太陽裡。」

 

馬熙是搜尋外太空行星的專家,他說沃德的分析,提高了他對外太空存在生物的疑問。沃德認為:即使那些巨型行星有穩定的圓形軌道,其他的因素也可能使它們的保護傘發揮不了作用,小行星上的生物照樣受威脅。舉例來說,越接近星系的中心,恆星密度越高,因此恆星與恆星之間的交會機率大增,在那當兒,行星上的生命系統同樣會遭到毀滅性的天體撞擊,如彗星或行星。「如果你在星系內部,你必然受到轟擊。」沃德說。

 

更糟的是,星系內部還有強烈的輻射線與不斷的星球爆炸。我們仰望星空,往往產生「永恆不變」的印象。其實星球有生、老、演化,不是永恆不變的。在恆星的生命歷程中,對周遭空間會造成各式各樣的暴力衝擊,例如釋放出強烈的輻射線。所以沃德認為星系中心地帶根本不會有生命存在。

 

《罕見的地球》另一位作者布朗立則認為:即使星系邊緣,複雜生物演化的機率一樣很低。以質譜儀分析星光,發現星系邊緣的星球,有些元素的含量較少,例如鐵、鎂、矽。部份原因是:那裡的星球「建材」回收利用的過程緩慢。(部份原因是:星系邊緣的超新星數量較少。)超新星實際上是一顆正邁向死亡之路的大星球,重元素(如鐵、鈷、鎳)是超新星爆炸過程中,由輕元素融合成的。

 

超新星爆炸後向四方釋放的重元素,是未來的星球系統的建材。形成類似地球的行星,這些元素似乎是必要條件。孕育生命的行星,必須有足夠的重力,維持大氣、海洋;大地必須有適當的板塊運動(由地心核反應產生的能量維持)。

 

根據《罕見的地球》,行星地殼緩慢的運動與循環,是複雜生物演化的關鍵。作者說:板塊運動創造山脈,提高各種環境複雜程度,大幅降低生物滅絕的機率,維持平穩的行星溫度(透過碳的循環),創造大塊陸地供文明發育、演進。布朗立說:「質量關乎我們的存亡。行星太大或太小,板塊運動都可能無法發生。」

 

同時,布朗立指出:星系雖然是宇宙宏觀結構的基本單位,可是有些星系金屬元素很少,也許根本沒有動物。只有像我們的銀河系一樣的螺旋星系,似乎金屬元素的含量豐富。即使如此,螺旋星系中金屬元素最豐富的地方,僅位於核心。布朗立解釋道:「金屬含量低,表示無法建造一個行星,和地球一樣。這大概是許多人都不想聽到的消息。」

 

沃德與布朗立還討論了地球的許多行星特徵。現在越來越多科學家認為:那些特徵是使地球適合複雜生物演化的必要條件。舉例來說:距離太陽的軌道位置:太近,地球上的水就蒸發了;太遠,水就結冰了。

月亮的大小與繞地軌道也很適當。不然,地軸傾斜度受到劇烈擾動,地球氣候就不可能穩定了。

地球有足夠的碳維持生命,可是又不太多,不至於造成一發不可收拾溫室效應。(金星的表面溫度非常高,主因在此。)

兩位作者在結論裡強調:「罕見地球」的假說是可以測驗的。例如以大型天文望遠鏡繼續搜尋太陽系外的行星,看看有多少個類似地球。他們也主張繼續在太陽系之內搜尋生命的跡象。既然許多科學家認為「只要有機會,生命就會發生」,在太陽系內找出證據應是第一步。

最後,他們評論了目前搜尋外太空訊號的研究活動,目前這種研究已投入了一億美金: 「這種搜尋是否算得上有效的利用資源,我們很難知道。」

 

本文來源:

 

'AFTER ALL, MAYBE WE ARE ALONE IN THE UNIVERSE.'

By WILLIAM J. BROAD,

Science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Feb. 8, 2000

 

本文原刊於《講義》雜誌,公元兩千年五月號,頁138-142

 

推薦讀物:《第三種(黑)猩猩》,第十二章,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0

 

 

 

陳文屏增加之參考網站 2004.05

http://www.astro.washington.edu/rareearth/   知道「披頭四」的歌 “Imagine” 嗎?這個網站裡可以連結,聽到一首歌叫做 “Imagine There’s No Spacemen”!

 

  Rare Earth 這本書有中文版「珍稀地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