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大夥兒都跑到哪兒去了?

前面的章節以科學的論點駁斥外星文明造訪地球的可能。現在讓我們純粹以科學的方式,藉由一個著名的問題,也就是本章的標題來重新評估前述的結論。這個問題是在1950年的夏天,安瑞可•費米(Enrico Fermi)在與一些物理學家同僚共進午餐時提出的(圖21.1)。費米是天才型的科學家,1920年代“新物理”的先鋒之一。在1942年,於芝加哥大學更負責第一個原子核連鎖反應。他同時也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原子彈的要員之一。另一位原子彈的科學家,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美國氫(融合)彈之“父”的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也是在午餐聚會席上的一員。多位原子核高能的專家齊聚一堂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泰勒在多年以後回憶到,當時大夥正在討論超越光速飛行的可能性。這群物理學家深知單單靠原子核釋放的大能量是不足以解決星際旅行會面臨的各種問題。而另一方面,他們也瞭解星際旅行並不跟任何的基本物理定律有所衝突。在午餐聚會中做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後的40多年間,並沒有任何的進展。再者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生命的廣大分佈並進而發展至智慧文明的階段,這種可能性是相當高的。那為什麼至今我們仍然沒握有銀河系中其他先進文明存在的證據?大夥兒都跑到那裡去了?

我們可以提出三個可能的答案:(1)或許根本就沒有別人!(2)是有其他的文明,可是對於交流傳訊卻是興趣缺缺。(3)他們存在並且也相互交流──可惜我們偵測不到他們所使用的訊號。讓我們一一檢視這三個答案。

21.1  安瑞可•費米(Enrico Fermi)在1936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照片中是他在墨西哥,洛沙拉莫斯(Los Alamos)的辦公室整理機密文件的神情。在這個實驗室裡,他是第一位原子彈發展過程的要角。

 我們可能是,或者幾乎是孤獨的

 在第17章,德瑞克方程的討論中,我們強調這個方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數值N,代表著銀河系文明的數目。而事實上文明的數目可能會比我們想得要少許多。方程中得到的N值或許是正確的,但是最後一項代表具備通訊交流能力與興趣的文明平均生命期的L值,或許更遠低於我們所預估的。這使得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銀河系中文明生命的數目變得相當少。如果N相當小,這就意味著地球文明的生命期可能也很短暫。但是地球文明也許不夠具有代表性。或許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特點,也就是地球上生命進化的過程,或說是文明在具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上的發展過程,這個特點使得人類文明成為獨一無二,或者說幾乎是一個孤獨存在的文明。換句話說,我們可能已經不自覺地採用了一些宗教的信仰,因為對於能在銀河系或宇宙的深處與先進文明相互地接觸交流,是我們長存已久的希望。

P507

在攔截到星際訊息之前,我們可以宇宙的背景觀念來探討地球上的生命。當細看著地球生物的發展史時,我們不得不讚歎於生命在近代所做的快速轉變。地球生命的發展史中涵蓋了一個20億年(或更長!)的過程,在其間原核生物進化成真核生物,大氣也由低氧轉換成高氧的環境。在此之後,氧氣便成為化學自由能的資源,而真核生物也利用氧氣開始進化到更為複雜的結構。在反觀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想像得出由原核生物進化到真核生物的過程可能比起由真核生物到智慧生命的進化過程,或由智慧生命演變成生命期更長的文明生命的過程,還要困難。因此在每一顆星球上,或許在發展成高等生命的過程中,起頭的第一步總是需要較長的時間。

因為人類文明由原味湯進化到智慧生命的速度相當快,或許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不能當作是宇宙生命進展的一個範例。或許宇宙生命從自我複製的分子到真核細胞(或是相當的程序)的平均時間,是地球在這個過程所需的30億年的兩倍。如此一來,對於在大部分的行星上發現其他的文明生命,便實在不能寄予厚望了。最近的星體進化研究指出,如同太陽的星族I恆星,最老的大概也不過只有60或70億年。如果這種恆星是產生具有生命發展潛力行星的必要條件(見第16章),而且如果大部分行星的自我複製分子進化到真核細胞需要60億年,那麼想在現在這個時間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似乎太早了一點。而只有那些少數進化特別快速的文明生命,才會在此時此刻即已具備通訊的能力。當然,以我們現在不甚高明的知識程度,我們也可以有一個完全相反的假設:如果地球的文明發展算是最緩慢的,而別的行星只要15億年便能發展成地球耗時30億年的進化成果,那麼在如今的星系中,比我們先進無數倍的文明生命,應該比比皆是了。

人類尚未發現任何外星生命。因此,以科學工具和知識估計其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所做的努力──這種通常稱之為外生物學(exobiology)─可以說是一種無主題目標的科學訓練。然而我們也可以說許多的科學領域也是這麼開始的。例如,在天文學家有能力發射儀器於大氣外之前,他們無從偵測來自天體的珈瑪射線,因為這些高能的光子無法穿透大氣抵達地面。珈瑪射線天文學在當時也是一個沒有主題目標、沒有觀測、無法驗證的科學領域。然而這些在衛星時代之前所經營的理論基礎卻在珈瑪射線的觀測可行之後,大大地發揮了作用。或許,這樣的情形也終會發生在外生物學(exobiology)的“科學”領域身上。

在發現其他的生命之前,這個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我們的經驗則強烈地指出,由於我們並不認為地球與其他行星相比會是獨一無二的,也不認為太陽在恆星中有多麼地特異獨行,所以只要有“足夠的環境和時間”,生命就應該能發展並且進化。但是與其他文明的接觸是確認這個結論的唯一方法,所以我們必須以實驗加以驗證!

同時想想任何文明想要達到較長的生命期所必須解決的一些社會問題。最嚴重的應該是人口成長的問題。在地球上,我們並不直接節制人口的成長,而是將人口散佈開來。這個方法該稱之為“拓殖而不是節制”。而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星球上(所有行星皆只有有限的土地)實施這種方法的限制便是:過份擁擠的人口。

在過去近幾個世紀以來,地球的人口已經增加了一倍,而且成長的速率還在加快當中。五百年前,地球上只有五億的人口。到了西元1800年,便增加到十億;1930年增加到20億;到了1975年,則變成40億。換句話說,不光是總人口數增加,成長的速率本身也在加快。今天,我們的人口總數每5.3年便增加哥倫布時代全世界的人口數!一些科學家的計算顯示,如果人口增加的速率持續現在的水準(也就是,人口增加一倍所需的時間愈來愈短),那麼在下一個世紀的頭30年,地球上的人口數目將趨近於無限大(圖21.2)!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個計算是在1960年做的,而30年後的1990年,世界人口普查的圖表顯示我們的成長卻超前當初的計算結果!人口倍數愈來愈快的增加速率正是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基本問題,並且任何發展中的文明都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以求生存之道。

依照生物的類推法,我們對這個問題相當重視。讓我們採用詩意一點的描述,並且將地球想成一個單一的有機生物。如此一來,所有的生物都變成這個小小宇宙生物體內的細胞或器官,而循環不息的星際火焰才能延續他的生命並給予溫暖。今日的地球就好比顯示出疾病徵兆的生物體:抗體已經無力抵抗累積過多的各種毒素。

 21.2  如果用外插法取得地球上的人口成長,我們可以預測在西元2027年,人口總數將趨近於無限大。注意時間是由右至左增加,而時間軸與人口規格都是以對數表示。對角線便是由1960年的數據所推算的人口預測。199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人口總數比預測的還要高!這個圖表是參考H. von Foerster, P. M. Mora,以及L. W. Amiot刊登於科學雜誌 Science, vol.132, p.1291, 1960的研究報告。

 氟氯碳化合物和酸雨傷害著肺系統;石化製品包含從原油到多氯聯苯,加上許多腐化的岩屑,都毒害著血管;專司消毒的器官,也禁不住毒素如此的猛攻。生物體的溫度上升;當二氧化碳、甲烷以及其他的氣體濃度增加,高燒便產生了。診斷這些問題的起因是快而直接的:這個病人罹患的是一種癌症,某種細胞不停地增殖,感染整個身體,破壞周邊的組織及骨骼,最後導致死亡。唯一的希望是早期診斷並且知道癌細胞的種類:我們便是毀滅地球的癌症細胞。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一直是自己的敵人,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製造殺傷威力強大的核子武器。而今我們似乎察覺到自己的愚行,險些跳入罪惡的深淵;我們終將面臨人口爆炸的最後關頭。一個有限的土地是需要穩定的人口分佈。也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子孫才會有希望。如果有足夠的資源,他們說不定會將高風險、具冒險性並要長年旅行的星際飛行,當作是一個可行的求生之道。但是如果有決心去規劃有限的資源,或許可以免去移民其他世界的需求。同理可證,其他的文明一定也是如此:一旦人口成長控制的很“愉快”,他們也可以捨棄星際間的搜尋。只是如此一來,他們還會向宇宙的深處發出訊息嗎?

 文明生命對於通訊交流可能小有興趣

 無法解決其社會問題的文明生命,可能會被迫終身背負這些問題。這將導致一些如星際探險的活動,雖然看起來對社會問題沒有什麼立即的幫助。人類顯然沒有好好善用自己的科技發展。對於超音速飛機,我們是又愛又恨,而即便對能源有急切的需求,核電的概念仍然不能普及民心。在開拓宇宙的疆界上,我們也見到登陸月球的成功並沒有激發人類持續進行太空探險的計劃(圖21.3)。現在的我們是不是就好比身處發現新大陸後、殖民潮前的那一段歇息狀態?或者我們認為有著其他更迫切的問題需要全力去解決?關於後者,中國便可以給我們一個歷史的教訓。明朝(1368-1644)放棄了海域的拓展和貿易,撤退至內陸疆界內,在四個世紀後的今天看來,這仍是一個完全以自我的價值評斷為中心的決定。我們的社會可能也正處於這樣的情緒之下。我們因而會放棄外星訪客的想法嗎?答案的關鍵在於,只有那些長生不老的外星文明才會從事星際航行來造訪我們。

 21.3  這個未曾使用過的土星五號火箭是在1969到1972年間製造的一系列登陸月球所使用的火箭之一(見圖18.1)。它目前放置在德州休士頓強森太空中心外的草坪上,腐蝕生鏽。對於人類而言,游移於天空中的月球,幾乎就如同4500年前,古埃及人建造第一座金字塔的時期一般,難以接近。

 低推力的太空船在恆星間的飛行便要幾百萬年,這對我們是毫無吸引力可言:與其飛行這麼久,倒不如使用訊息的傳送,只消數十年的時間。就算知道如何冷凍自己,或是將新陳代謝的速率降低到幾乎是零,我們可能也不會做這樣的旅行,因為它所消耗的能量實在是太大了。而我們的社會對於發射一個自動偵測飛行器,卻得在數百萬年後或許才能接到回應(而且要往那裡發射?)也顯得興趣缺缺,更何況我們現在便已面臨許多急切的問題有待解決。只有在確定能夠活得長久,我們才會願意嘗試百萬年的旅行,不論是親身體驗或者是使用偵測太空船。因此,我們可以推論,也只有那些已經解決他們眼前的問題,並且有延年益壽的妙方的外星文明,才有可能從事星際的巡航。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根本沒有這樣的文明生命,又或者有許多這樣的文明生命存在。我們有法子來決定那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情況嗎?

P512

在某種程度下,我們是有辦法的。如果我們相信星際飛行將必然被使用於探險及殖民拓展,那由證據來看,我們在銀河系中必定是孤單的。換句話說,如果─而且是一個很大的“如果”─其他文明生命在發展過程中會盡其所能地向其他行星系擴張,就如同我們在地球上積極地拓展領土一般,以銀河系100億年的歷史來看,地球應該早就被殖民統治了。時至今日,我們仍不見外星移民者的蹤跡(除非我們相信人類自己便是移民者──但是我們與地球上其他各類生物極相似的分子結構,則又否定了這個說法。)。沒有發現外星人的殖民拓展,是否真的意味銀河系中沒有其他文明的存在呢?

假如思考文明生命拓殖整個星系的步驟,我們必然會見到文明生物在態度上的一變再變。首先,這種文明必須要有擴張的意圖;對地球生物而言,這似乎是天性。接著,文明生命必須能解決不斷成長的人口問題,並且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建造星際航艦。殖民計劃本身並不能解決人口問題,因為殖民地的空間也很快會被持續成長的人口所佔滿。因此,考慮星際航行的文明生命在決定建造並使用星際航艦之際,必須付出全部的心力,並且清楚瞭解他們努力的方向為何。這種努力是無法解決人口問題的。一旦來自“成熟”文明的殖民子孫抵達了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他們又必須興起擴張的企圖心,自小行星或行星上搜刮資源,建造新的太空船,準備下一站殖民的探險之旅。因此達到全銀河系殖民的計劃,需要不同的擴張者及“成熟”的時機。這或許是天性的一部分,但也有可能沒有任何一種文明有拓殖整個星系所需的週而復始的勇氣。果真如此,那麼地球上沒有發生外星殖民的現象,並不表示銀河系中就沒有生命期很長的文明存在。

以自己為例,人類也沒有完全使用到地球上的每一吋土地。即便是南極、海底,或是沙漠,這些已是比那些太空殖民地更加令人感到親近、熟悉,有路可尋的地方,人類都不想嘗試移居。我們的經驗是在愈不受限制的地方,文明的發展才愈繁榮。

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成熟”的文明可以發射自動訊息衛星系統,攜帶著訊息及偵察裝備,周遊星系,甚至還可能設計有生成新生命的“種子”。外星的探測船說不一定正在監視著我們,看著我們一些奇特有趣的舉止,同時能巧妙地隱藏自己的行蹤,結果,地球變成了一個“宇宙動物園”的觀光勝地。在這個“動物園”假說之外,我們必須承認先進文明有可能會依循著我們所不知的物理領域而無所不能。這兩種有趣的想法實際上都沒有任何影響力,因為它們都缺乏實質的印證。看來要發現文明發展的通則,尋找其他的文明是唯一的方法。

由於仍缺乏第一次的接觸,我們只能討論這些假設性存在的文明的動機,即便他們比人類還要先進太多。舉例來說,想想看要預測我們社會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這是件多麼困難的事。一些著名的小說家,例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以及賀爾曼•赫塞(Herman Hesse)的玻璃珠遊戲,皆提供一個“先進”社會的可能形態,其中,科學知識的追尋─更別說太空探險─根本不包含在人類的活動當中。

 我們仍然是原始的文明

 將動機問題放在一邊,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移動一個物體所需的能量是遠比發射訊號要大的多,相信每一個文明生命對此都相當地瞭解。除了在特殊狀況下(長生不死),星際電波通訊比起星際航艦的優勢是無庸置疑的。而對於至今尚未接收到任何外星訊息,也不用感到特別意外:無線電波的時代才剛到來不久,而對於偵測和“逸漏”無線電波方面,人類也尚在起步的階段。對於其他文明的存在和活動,我們是可以盡情地發揮想像的空間。但是科學是以實驗為本:有系統地搜尋外星文明的證據,才是知道人類是否是孤獨的不二法門。

17章的德瑞克方程提供我們一個總結和指導原則。除了太年輕外,如果我們的文明在平均的水準附近,那應該有許多其他文明的存在,而與他們交流接觸的可能性也大幅提高。如果我們具備通訊能力的這段約70年的時間,是所有文明的平均生命期,想要發現其他文明的機會就變得非常渺茫。如果我們不多久便從開放空間的衛星連線式的電視播送轉變成有線電視,或是解體高功率的軍用雷達,又如果我們開始像那些成熟、節約能源的文明,選擇不發射任何的星際訊息,我們就得承擔只能擁有短暫交流生命期的結果。如果我們自我摧毀或無法解決人口爆漲和污染的問題,又或者防治不了如愛滋病般的流行疾病,這個生命期可能會更短暫。

P514

如果能聯絡到一些先進文明,並從中學習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啻是一個捷徑。然而,想是很容易的。況且,其實我們深知要如何才能改善地球上的這些問題,重點是如何勸導我們自己去實行。搞不好,來自仙女座星系要我們“回收鋁罐”的訊息,也會和我們每日所見的標語一樣,被棄之不理。當然如果訊息內容改成“回收鋁罐,不然我就炸掉地球”,可能會引起廣大的迴響。舊約聖經中便充斥著這樣的警語,完全掌握到人類的心理。

樂觀一點的假設,我們已經解決了所有問題,並且我們是行星生命的典型代表,那麼銀河系中的文明總數至少該有數十萬個,這是因為他們的平均生命期應當至少有數十萬年。如此,我們僅70年的文明在其中算是非常年輕的了。而這些先進的文明可能已經進入通訊文明的第二階段,也就是包含了標識、訊息、精密的星際遊戲、音樂、情感的分享以及物理新知等等的精緻通訊能力。我們想要揣摩這些先進文明的活動,就好比一個石器時代的六歲小孩在猜想地球今日的生活一般。

太平洋群島提供了一個有用的例子。居住在新幾內亞高地上的土著根本不曉得外面世界的存在,直到在1930年代一些德國貿易商的造訪後才知道。這是蠻難理解的,因為這些新幾內亞人只需要打開收音機就好了!

而我們,就好比這些高地土著,缺乏裝備與宇宙中的芳鄰互通訊息。甚至正當你在閱讀本頁的文章時,外星人的訊息正以無線電波的方式,夾雜著其他如電台電視訊號和星際分子的放射光子等,這些我們已知道的訊號,穿梭在字裡行間。我們就是缺乏適當的儀器可以調頻到宇宙訊息的頻率,一窺它的究竟。然而,相當不錯的是,我們藉著一己小小的經驗所建造的設備,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瞭解銀河系中的現況。竊聽隔壁鄰居是相當直接了當的法子。就好比新幾內亞人可以直接使用AM無線電波得知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截取訊息才是比較傷腦筋的事:太陽系必須就位於文明間訊息傳遞的“發射光束之內”(圖21.4)。當太陽及其他文明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轉時,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由於恆星間彼此的距離是那麼地遙遠,我們不能過於寄望在任一時刻會攔截到許多這類的傳送訊號,除非,彼此通訊的文明數目非常的多。這可以作為本章標題的另一個答案。如果這些文明當中,會以無線電波標識掃瞄整個星系,歡迎新會員加入他們的通訊一族,就好比汽車商以探照燈吸引顧客的手段一樣,那發現這些文明存在的機率就又大了許多。

21.4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恆星A運轉的速度要比距中心較遠的另一顆恆星B快,就好比水星繞行太陽的速度要比木星來得快一樣。當太陽以自己的軌道速度運行時,太陽系有時會正好在A和B之間通過。這是我們截收兩文明間訊息的唯一機會(如果有訊息傳送的話!)。這只是一個簡圖,事實上對著訊息路徑快速照相的話,光子途徑會是曲線,而非圖中所示的直線,這是因為A和B也在移動的關係。

P516

雖然有這麼多的不確定,火箭與電波的基本差異還是非常清楚的。在現階段,我們尚無法做直接的太空探險,但是可見光和電波望遠鏡的使用,已帶領著我們向宇宙的深處一探究竟。而電波天文學家不斷地發現星際間的新分子,也快速地累積著我們的知識。下個重要的步驟便是將外生物學轉化成實驗性的科學,起而力行我們數世紀來的臆測。如果真的想要尋找其他的文明,這條大道是十分明確的:持續不斷地看、聽、想,我們加入這個宇宙俱樂部的機會才能大增。甚至為人類找到新的朋友。

要想成功,必要先能承受失敗。大多數的科學家所犯最令人椎心刺痛的錯誤,便是拒絕埋頭苦幹地搜尋,因為我們不確定這樣能產生有用的資訊。讓我們看看1990年6月,當NASA在尋求支持SETI計劃的經費時,麻省眾議員爾維歐•康德(Silvio Conte)和北卡州眾議員威廉•海夫納(William Hefner)之間意見交換的摘要:

康德:在奉公守法的美國人民尚無法負擔購屋的時刻,我們不應該將大筆的鈔票花在尋找長相畸型的小綠人的身上。

海夫納:主席大人,這事剛上美聯社的報導,他們已經找到一些外星光束(beams)〔或許是南方口音的外星“人”(beings)〕而且他們穿著條狀的外套。

康德:外太空中當然有飛碟和先進文明。但是我們不必要一年投入6百萬美金來搜尋這些無賴存在的證據。只要花7角5分在超級市場買一份八卦小報來看就行了。

康德眾議員將刊登在世界新聞週刊中的一些文章放入了國會記錄,包括幽浮準備要在芝加哥熊隊與費城鷹隊的足球賽事進行中登陸、諾亞方舟是外星訪客所建造的、外星人為了研究地球上的蝌蚪而將其破壞、幽浮出現於印度洋上、以及幽浮會放射神奇的雷射線,具有神蹟般的療效等等。他以人類的基本反應作為總結:“〔讓我們〕證明地球人是充滿智慧的。讓我們儲蓄我們的血汗錢,並且讓太空中的外星人用他們的經費來找我們。”

當然,康德眾議員用納稅人的錢去刊印這些文章是絕對別有用心的:他知道大部分的選民認為經援SETI是項完全愚蠢的行為,不管是因為他們相信外星人早已訪問地球了,還是因為(如康德眾議員所暗示的)接觸另一個文明對地球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幸運的是,這是一個民主的時代,我們可以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好的計劃想法最終會得到大眾的支持1。我們希望每一位讀者能自我思索一下,SETI到底是否值得支助,如果是,那又要支助到怎樣的一個程度。這個宏偉的探險計劃正等待著我們社會大眾的支持。

P517

結語:持續的搜尋

 在沒有政府資助的狀況下,進行其他文明的搜尋,我們是不會做的比法蘭克•德瑞克(Frank Drake)還要好。讓我們讀一下他如何敘述使用阿里西柏望遠鏡尋找外星文明的經過(圖21.5):2

 這是1976年的波多黎各。夜晚的浪潮微亮著,拍打著黑暗的沙灘。在這海灘上矗立著一棟有30個房間的清靜旅館中,一位充滿睡意的夜班服務員(他的年紀該如馬修撒拉〔Methuselah;譯註:聖經創世紀裡記載,馬修撒拉是世界上最長命的人,享年969歲。〕,或者只是看起來很老?)實在厭煩於在這個最是半夢半醒的凌晨四點,還得去叫醒兩個老美,更何況這已經是連續的第三個晚上了。他沒有問任何問題,只是他懷疑的眼光中充滿了敵意。任何住在這間觀光旅館的遊客卻還得在凌晨四點鐘起床,一定是從事著什麼不可告人的勾當。當美麗的遊客們,帶著他們花錢玩樂、在大太陽下鎮日曝曬的身軀依然熟睡之際,這兩個老美便已經起身開車駛向夜色。野雞和蟾蜍蹌踉地逃離路面。卡爾•薩根(Carl Sagan)靠著前座,閉著眼睛。他用力咀嚼著昨晚晚餐剩下的一小塊乾皮的大蒜麵包。這便是撐到早晨觀測結束前的所有早餐。

 

一小時後,天色轉成粉紅色,一隻波多黎各的蟾蜍也結束了他鐘鳴般的詠歎,蜷伏在野蘭花下休憩。太陽光將晨霧蒸曬成遲滯的濕氣。太陽的光亮溫暖著蟾蜍,然而蟾蜍在這兒所接收的太陽亮度是和火星上的亮度一樣,蟾蜍躲在一個18英畝、穿孔的鋁製篷狀物下—地球上最大望遠鏡的反射器。在這個篷狀物上方五百英呎處,沙沙作響的機械正移動著這個300噸的巨大結構,遙指著遠方星系三角區中的巨大星雲。鄰近的建築物中則裝置著無線電波的接收器,靈敏度遠超過1960年代的接收器,並且能同時接收3024個頻道。科學家和望遠鏡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安排整組巨大的電子設備,以完全符合SETI的計畫要求。這些資優的專業人員花費了數年的時間,建造儀器和電腦程式來處理非常細微的搜尋工作,例如地球自轉和公轉所造成的連續改變的效應。每30秒便有100,000個晶體將紀錄到的資料輸入觀測站的記憶體中。

 註解1 並非是毫無問題的。在早期的爭辯中,羅德島的羅諾•麥契理(Ronald Machtley)眾議員便有下列義正嚴詞的聲明:“我們沒有,真的沒有,科學的證據來證明在銀河系外存在著些什麼,唯一有的,只是我們些許的好奇心。”

註解2: 摘錄自Technology Review 78:22(1976年6月)。

P518

21.5  加州大學聖塔庫茲分校的法蘭克•德瑞克教授是一位電波天文學的專家。他同時是30多年來外星文明搜尋的先鋒。照片中是他與夫人愛曼兒(Amahl)的合照,她也是會議的籌備委員之一。彩圖21.5便是參加這項會議人員的合照。

 3024個頻道中的每一個頻道資訊,會在示波器上留下狀似水花飛濺、由閃爍綠點亮綴而成的線型訊號。在1960年代,這原本是兩個月的工作量,而今只需百分之一秒的時間便能完成。

 一瞬間的興奮。天文學家們在尋找非自然產生的綠色波狀訊號時,早就將大蒜麵包和飢腸轆轆的感覺拋諸腦後。當確定訊號形狀不存在時,他們遂毫不猶豫地將目標轉移至遙遠星系的另一部份—另一群十億來顆的恆星—並且再次開始使用電子儀器,做著搜尋和紀錄。時光飛逝。在任務結束前,將有一千億顆恆星被搜尋過,而旅館的服務員也不用再在清晨四點鐘叫客人起床。這次將是徒勞無功了。但是總有一天,來自他處的生命消息,這個宇宙中最驚奇的寶藏,終會自浩瀚無邊的宇宙蒼穹中,為我們所知曉。

P519

        SETI的觀測計畫在1992年開始逐漸地組織化起來,比起1976年法蘭克•德瑞克(Frank Drake)所描述的觀測,要靈敏百萬倍。一位參與計畫的科學家指出,這個高靈敏度的新多頻接收器和它的支援電腦系統,將使得執行SETI計畫第一分鐘所獲得的成果,便相當於之前實驗努力的所有總和。這個計畫預計花費10年完成,在這期間,將有一大群的科學家鎮日盯著電腦螢幕以及思索著輸出的結果。我們確定的是,瞬間激昂的情緒或許會被接踵而來的沮喪所擊退,然而無論如何,搜尋的任務是會持續地進行。那麼有一天,我們或許能達成接觸的任務,而終於瞭解在宇宙中,我們並非是孤獨的一群。

 進階參考資料

 P520

P521

銘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