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撲面如雨下? ── 談獅子座流星雨

陳文屏 中央大學 天文研究所及物理系、所副教授

陽系乃從一團雲氣收縮而形成,中央高溫的部分成為太陽,能夠藉由核子反應自行發光。而在旋轉的環星盤裡,塵埃則凝結成為行星,以及繞著行星運行的衛星。製造太陽及行星以後,雲氣裡剩餘下來的物質,仍不斷撞擊剛形成的行星及衛星,對於早期的演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地球大氣、海洋,甚至生命的出現,可能都和這些劇烈的撞擊有關。在不到千萬年間 ── 和太陽46億年的年齡比起來,這是極短的瞬間 ── 這些氣體與塵埃被剛形成的太陽所吹拋出的物質、輻射,以及大行星的重力擾動,大部分被拋出太陽系之外。

時至今日,太空裡仍然殘存了一些小天體,它們的主要成分是冰塊與石頭,直徑從幾公里到小於一公釐,越大型的數量越少。這些小天體遊走在太空裡,受到大型天體的萬有引力吸引,仍不斷有撞擊發生。前幾年我們親眼目睹彗星撞木星的事件,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地球在太空裡運行,當然也會遭遇到這些小天體。事實上隨時都有大量、小如砂石般的殘渣掉進地球大氣層,每天累積可高達一千公噸。我們平常看到的流星,就是像細沙般的流星體在穿過大氣時,因為摩擦生熱,激發了周圍的空氣而發光。像細沙般大小的流星體在通過大氣時便銷蝕殆盡,只有少數體積大一點的,像是拳頭或是籃球般大小,同時材質比較能夠耐高熱,才有機會不被完全銷蝕,而落到地面成為隕石。也就是因為有這層大氣的保護,我們才免於隨時有被隕石擊中的危險。但是偶而的撞擊還是無法避免的,像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隕石坑就是撞擊的痕跡。月球因為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再加上沒有表面活動(氣候、板塊運動)能夠湮滅證據,因此表面存在明顯的撞擊疤痕。

(a)

(b)

(C)

圖一:在太空中遊走的天體,常有互撞的可能。(a) 月球表面有明顯的撞擊痕跡; (b) 小行星本身也受到更小天體的撞擊而疤痕累累; (c) 地球也無時無刻不受到天體的撞擊,微小的流星體造成流星的現象,而巴林杰隕石坑則是大型流星體撞擊的結果。

 

在太陽系靠外圍的區域,因為溫度低,該處的小天體成分以冰體為主。這些小天體本身不發光,而只靠反射陽光,而因為它們很小,所以反射的光線非常微弱,我們在地球上即使利用最大型的天文望遠鏡也觀測不到。這些由冰渣與黑泥所組成的小天體,有少數在受到擾動後,會跑進太陽系內圍,而以狹長的軌道繞行太陽,而在接近太陽時,受到光與熱的影響,冰體昇華成為氣體,就成為我們熟悉的彗星。

當我們看到彗星時,所看到的並不是中央的冰體核心,而是籠罩在彗星核外圍的塵氣,稱為「彗髮」。這些塵氣受到太陽表面噴出的物質(太陽風)及輻射吹推,便形成了「彗尾」,也就是中國人說的「掃帚星」。因為產生吹推的是太陽,因此彗尾的方向大致背向太陽,而當彗星繞行太陽時,我們從地球上可以明顯看到彗尾改變方向。換句話說,彗髮及彗尾都是暫時的現象,只有在彗星核接近太陽的時候才有的。天文學家猜測太陽系外圍可能有數以千億計的彗星核,億萬年間冰鎖在太空裡,只有在它們到了太陽附近時,藉由絢爛的外表,我們才知道它們的存在。(唉,誰說外表不重要呢?

圖二:彗星是太陽系統外圍的冰體,到了太陽附近,受到光與熱而產生壯觀的彗星現象。圖為百武彗星漫長的尾巴。

 

一旦彗星核到了太陽附近,其內部的冰凍塵沙被釋放出來,隨著彗星運行零零落落地灑在軌道上。而當地球運行經過彗星軌道時,這些碎渣便以高速進入地球的大氣,產生密集的流星現象,稱為流星雨。一年當中可以看到大約十個流星雨,都是近期繞行太陽附近的彗星遺留的殘渣產生的。每個流星雨發生在每年差不多的時段,通常為時數天。由於流星體在太空中分佈的區域寬廣,因此流星雨極大值的時間每年會有前後幾天的差異,同時因為數量分佈不均勻,所以每年流星的數量也不相同。

圖三:太空中的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產生流星,而在彗星軌道上有大量灑落的流星體,因而造成大量的流星數量,成為流星雨。

 

當發生流星雨時,流星體大致平行進入大氣層,彼此相隔可達數百公里,但是因為軌跡的一端離我們較近,因此看起來眾流星似乎來自天上同一個點,呈輻射狀射出。這有如鐵路的兩條軌道彼此平行,但看起來卻似乎在遠方相交。有些流星雨便以輻射點所在天空區域的星座名稱為名,例如發生在每年8月12日前後的英仙座流星雨,其輻射點就在英仙座範圍內。在母彗星剛通過太陽附近的幾年,軌道上仍殘留了大量流星體,因此當地球通過彗星軌道附近時,會產生大規模的流星雨,稱為流星暴。這個月(1998年11月)中旬可能就會發生流星暴的現象。

圖三: (a) 平行的鐵軌一端比較接近我們,因此看起來似乎在遠方相交; (b) 流星體大致平行進入大氣層,但是從地面看好像從某個輻射點射出一般。

 

獅子座流星雨 (Leonids) 一般發生在每年11月17日左右,是由週期 33.3 年的「坦普─塔透彗星」 (Comet Tempel-Tuttle) 碎渣造成的。而由於此彗星剛於1997年2月通過近日點,因此預計這兩年很有可能會有流星暴的現象。

人們預期精彩的流星暴是有原因的,因為獅子座流星暴曾經留下鮮明的歷史。在1799年德國人漢柏吞 (Humboldtm) 有以下的記載:

111112 日的夜晚是如此寧靜優美,••••在短短4小時內,我們看到成千的巨大火球,宛如木星般明亮的火球也常出現,它們所留下的流星餘跡可達 78分鐘,即使在流星裂開後,仍然能見其餘跡。

1832年的獅子座流星雨在歐洲曾經紀錄到五分鐘內將近9千顆流星。而到了1833年更是出現歷史上最燦爛的流星雨,在11月12日黃昏之後,天文學家就注意到異常數量的流星,過了凌晨以後更是繽紛奪目,流星的數量達到每小時3萬顆之多,且維時4小時之久。人們見到天火如雨下,甚至以為世界末日降臨。1866 年的獅子座流星雨不如前次壯觀,但是每小時也有6000顆之多。1899年及1933年則讓人們失望,因為每小時只有幾百顆。33年前,也就是1966年的那次則每小時記錄到了25,000顆流星,再次展現了流星暴的奇景。

我們不知道這次獅子座流星雨規模將會如何,但是根據預測,極大值應該在今年或明年。今年的極大值預計發生在1118日台灣時間的凌晨345分左右,可能將持續 12 小時。

我們比較希望是在今年發生,因為屆時西太平洋及亞洲都可看到。若是在明年,台灣將是白天,同時那段時間月亮將很明亮,即使是處於黑夜的地區也不適於觀測。一般而言觀賞流星雨本來就是下半夜比上半夜好,這是因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都是由西向東,所以下半夜流星體是「逆流而下」衝進地球大氣,如此比較高的相對速度就造成比較明亮的流星現象。要再提醒的是,這裡所謂的預測來自我們對地球及彗星軌道的瞭解,我們並無法用望遠鏡看到流星體,因此預測可能會有誤差,前後最多可能差到 6 個小時,甚至不會發生壯觀的流星雨!

觀測流星雨的時候,流星可能來自任何方向。入射方向和我們視線不同的流星其閃光較短暫(約一秒)而焰尾拉得很長。比較平行視線的則焰尾短些、閃光的時間較長,約可持續二到三秒以上,其亮度幾乎和天上最亮的星星一般,這些通常發生在輻射點附近。直接向著我們來的則看起來像似一顆突然發亮的星星。體積大的流星體,所造成的光度非常明亮,稱為火流星,有些甚至會產生爆炸聲。因為流星體幾乎全在大氣中被消蝕殆盡,因此不必擔心地面有被撞擊的危險,但是這段期間太空中的人造衛星被流星體擊中的機會將大為增加。

觀測流星雨著重的是隨時擁有寬廣的視野,因此不需要望遠鏡。利用17日晚上的前半夜找個光害少的地方,全心欣賞美麗的夜空。並不需要特別準備甚麼東西,倒不妨帶張星圖,趁機認識星星。獅子座(圖四)是春天的星座,於每年三月晚上九點左右過子午線,到了十一月獅子座會在約午夜之後才從東方地平升起,其中獅子的臉與前腳先從地平出來,到了凌晨3點的仰角約是 3040 度。

 

圖四也標出了所預測的輻射點位置,但是記著流星並不是從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只是看起來是如此,因此別盯著輻射點看,而應該讓視野能夠盡量監視大塊的天空,最好是能躺在地上欣賞。

所以,在日曆上圈下111718兩天吧。找些好朋友,帶些保暖的衣物,一起出遊觀賞大自然精彩的劇碼。「可是,我第二天有課啊!」。嗯,可以前一天早點睡,看完流星雨後直接去上課(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接受看流星雨當作缺課的理由,尤其是33年才一次)。要不然,把這篇文章給隔天要上課的老師看,說服他們一塊兒去吧!

 

有關獅子座流星雨的進一步資料可見 http://milkyway.phy.ncu.edu.tw/meteors/。感謝新莊福營國中林佳慧老師提供部分獅子座流星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