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文所
簡介
核心能力及課程地圖
聯絡資訊
訪客指引
所徽
就讀天文所
入學資訊
課程資訊
修業規定
碩博士學位考試流程
博士班資格考
研究領域
高能天文物理
星系天文學
紅外線天文學
天文物理
太陽系
行星科學
宇宙爆發天體
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研究專欄
參與計畫
泛星計畫
鹿林兩米望遠鏡計畫
中美掩星計畫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計畫
成員及訪客
師資
研究員
職員及助理
碩博士生
歷屆畢業學生
訪問學者
學術活動
會議及研討會
學術演講
期刊導讀
推廣教育
科一館天文台活動
科普文章
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
科一館天文台
科四館天文台
科四館實時全天影像
規章及表格
相關規章
表格下載
常用連結
首頁
> 成員訪客 > 歷屆畢業學生
歷屆畢業學生
博士學位
姓名
論文題目
畢業年
指導老師
蘇羿豪
Applications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on Low-Frequency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 in Black Hole X-ray Binaries
2018
周翊
陳以忱
Color Variabilities of Spectrally-defined Red QSOs at z=0.3-1.2
2018
黃崇源
楊庭彰
利用巡天計畫資料研究激變變星的長周期光變現象
2017
周翊
李建德
孤立B[e]星的演化態及環星盤的特性
2016
陳文屏
鄭宇棋
泛星計劃觀測之短週期彗星在遠距離彗髮活動的光度分析與軌道力學研究
2016
葉永烜
謝佩穎
The Inflow and Outflow in the Galactic Centers
2015
黃崇源
蔡孟均
Star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s of Galaxies
2015
黃崇源
胡欽評
Applications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on the Non-stationary Astronomical Time Series
2015
周翊
姜博識
蛇夫座恆星形成區中的行星質量天體
2015
陳文屏
林建爭
利用泛星計劃在反銀河系中心方向尋找疏散星團並分析其特性
2014
陳文屏
林省文
泛星計劃之海王星外天體搜尋與觀測的最初結果
2013
葉永烜
陳乃華
從X射線到無線電波觀測之太陽閃焰綜合多波段研究
2013
葉永烜
陳英同
次室女座星系團巡天的海王星外天體之研究
2013
葉永烜
俞伯傑
Investigation of Hidden Broad-Line Region (HBLR) and Non-HBLR Seyfert 2 Galaxies
2013
黃崇源
王詠晶
太陽風與水星磁層及地表外氣層之交互作用
2012
葉永烜
胡瑞華
銀河系漫遊 : 變星與高自行運動白矮星
2011
葉永烜
章展誥
兩微米巡天數星所取得的銀河系資訊
2011
高仲明
陳錦威
室女座星系團中早期星系的結構以及銀河系球狀星團的形狀分析
2010
陳文屏
簡正忠
火星極區凝結與昇華的季節性型態與Cryptic region
2009
葉永烜
陳慧真
初生星團的生存率
2009
高仲明
曾瑋玲
土星系統裡的中性分子雲之結構與動力學
2009
葉永烜
張智威
中美掩星計畫:自動化光度處理及掩星事件偵測方法之研究
2009
陳文屏
汪仁鴻
利用中美掩星計畫與泛星計畫尋找外海王星天體與類賽得娜天體
2009
陳文屏
羅英奕
宇宙射線和磁流動力系統之不穩定性
2009
高仲明
夏志浩
行星狀星雲中心星為雙星系統的研究
2008
李金增; 葉永烜
黃麗錦
伽瑪射線爆之光學餘暉研究
2007
葉永烜
高莎
船底座星雲之多波段研究
2007
陳文屏
林忠義
分裂彗星中彗髮的研究
2007
葉永烜
李昫岱
OB星協裡的中低質量星球的形成
2006
陳文屏
謝寶慶
利用紅序列星系團巡天觀測之光度紅位移目錄進行相鄰星系分析
2005
孫維新
林憶輝
三維盤狀星系之結構與穩定
2004
彭秋和; 鄒志剛
郭炳宏
在星系團中的相對論性電子和SZ效應
2004
葉永烜
蘇裕農
毫米與次毫米波段的大質量恆星形成
2004
林仁良; 陳文屏
碩士學位
屆數
姓名
論文題目
畢業年
指導老師
25
廖乃慧
以全天監測X 光望遠鏡觀測資料進一步研究高質量X光星天鵝座 X-3之軌道週期變化
2017
周翊
24
楊仕莆
Strong Gravitational Lensing in 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
2017
高仲明
24
游昌憲
Searching for Be Stars in Open Clusters by Using PTF Observations
2017
葉永烜
24
羅烜玟
使用SSP-4光度計觀測經典造父變星光變曲線並比較在近紅外波段上與二型造父變星之差異
2017
饒兆聰
24
朱致萱
一些X型小行星密度與孔隙度的關係之比較
2017
葉永烜
24
王吟方
Properties of Barred Spiral Galaxies
2017
黃崇源
23
魏辰恩
Inner coma IonosphericChemical Model of Comet 67P/ Churyumov-Gerasimenko
2017
葉永烜
23
張瀚元
Flare activities of M dwarfs in the Kepler data archive with LAMOST observation
2016
葉永烜
23
林景評
高質量X光雙星LMCX-4之軌道宇自轉參數變化之研究
2016
周翊
23
陳宣如
Star Formation Activities in Elliptical Galaxies
2016
黃崇源
23
沈敬華
Diagnosi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of the Saturnian Magnetosphere by ENA Imaging Observations
2016
葉永烜
23
陳徵
利用橢圓限制性三體運動模擬土星F環與牧羊犬衛星普羅米修斯的重力與碰撞交互作用
2016
葉永烜
22
莊博昇
低質量 X 光雙星 4U 1323-62 和 4U 1254-69 之軌道週期演化
2015
周翊
22
陳彥蓁
Morphology of Seyfert galaxies
2015
黃崇源
21
沈沛旻
Measuring the Rotational Speeds of Classical Be Stars with IR Excess
2014
陳文屏
20
張淯翎
Properties of Blazars and Radio Galaxies
2014
黃崇源
19
黃瀞誼
VUV/EUV對類冥王星冰晶之光化作用研究
2013
易台生
19
林依梵
Investigating the y-Band Images of Merging Galaxies
2014
黃崇源
19
張逸雯
A numerical simulation survey on the outflow from the Galactic center
2013
高仲明
19
莊佳蓉
Galaxy Cluster Dynamics and 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
2013
高仲明
19
蘇柏合
Probing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 in Turbulent Clouds by Near Infrared Polarization Observations
2013
陳文屏
19
程劭軒
尋找大幅度光變量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2012
葉永烜
19
謝宗富
海王星外雙星系統與第三天體之重力交互作用
2012
葉永烜
18
蔡佩剛
昴星團望遠鏡深場中的不尋常亮瞬變天體
2013
浦田裕次
18
戴志仰
Rotationally Resolved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Asteroids using Lulin One-meter Telescope
2013
葉永烜
18
廖瑩
金星尾波區熱氧圈的形成初探
2012
葉永烜
18
林雅紅
以多相位的角度探討萊維特定律
2011
饒兆聰
18
洪莉雯
Nova KT Eridani 2009 的可見光與X-ray觀測
2011
陳文屏
18
胡佳伶
年輕星團中變星GM Cephei的光學觀測
2011
陳文屏
18
彭之翰
在不同均功參數下星團的擴散及核心的形成
2011
高仲明
18
劉瑋芳
利用可見光挑出來的很紅的星系的紅外光性質
2011
黃崇源
18
潘康嫻
TAOS 060 星場中的變星週期分析與可見光的後續觀測
2011
饒兆聰
18
蘇羿豪
以X射線連續光譜限制在GX 339-4中的黑洞的自旋
2011
周翊
17
黃如慧
深空乏層型CCD相機之極限星等分析
2012
木下大輔
17
曹永新
疏散星團中恒星系統的重力彈射過程對海王星外物體軌道分佈的影響
2011
葉永烜
17
鄭秉漢
疏散星團NGC 1513與NGC 225中的食雙星測光分析
2011
葉永烜
17
林紅妙
用極廣視野望遠鏡WIDGET尋找偶發的光學閃燄
2010
浦田裕次
17
黃美綾
Merging Galaxies in the SWIRE Fields
2010
黃崇源
17
黃立晴
IIn型超新星SN 2008ip及SN 2009au的光度觀測及分析
2010
葉永烜
16
吳清雄
使用鹿林一米望遠鏡對黑洞雙星Swift J1753.5-0127及A0620-00之可見光波段時變研究
2010
周翊
16
陳晉奇
Hawking Radiation and Anomalies in Reissner-Nordstr¨om Black Holes
2013
陳江梅
16
黃仁昭
對型態確認的合併星系之光度研究
2011
黃崇源
16
高千惠
Membership of Star Clusters Using the UCAC Proper Motion Data
2010
陳文屏
16
張瑋芸
低質量X光雙星4U1820-30之長週期X-ray光變改變之研究
2010
周翊
16
陳正忠
西佛一型和窄線西佛一型星系中,黑洞質量和核球的關係
2010
黃崇源
16
陳振予
橢圓星系外型與紅移關聯之研究
2010
高仲明
16
鄭宇棋
類彗星軌道小行星的可見光波段觀測研究
2009
葉永烜
16
劉芳君
Millimeter and Submillimeter Observations of Barnard 1-bN and Barnard 1-bS
2009
平野尚美; 陳文屏
15
簡淨茹
低質量X光食雙星EXO 0748-676之軌道週期改變之研究
2010
周翊
15
李易錫
伽瑪射線爆周圍環境探討
2009
黃崇源
15
李建德
Classical Be 星球的紅外超量輻射
2009
陳文屏
15
林建賢
鹿林一米望遠鏡對彗星17P/Holmes 2007爆發的觀測與分析
2009
葉永烜
15
張雅婷
豺狼座分子雲中的年輕星球
2009
陳文屏
15
施逸昕
RCW57 之近紅外偏極化影像觀測
2008
陳文屏
15
陳婷琬
Ib/c型超新星之後續光變觀測
2008
葉永烜
15
傅冠儒
Searching for Open Clusters in the Milky-Way Disk
2008
陳文屏
15
郭鎮魁
活躍星系中分子雲之物理特性
2008
黃崇源
15
許歆仁
火星克利斯平原與北方平原碉堡型坑洞的研究
2008
葉永烜
14
李姿蓉
吸積毫秒脈衝星SAX J1808.4-3658於2002年爆發之不同能量間脈衝相位關係之研究
2009
周翊
14
廖家賢
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發生頻率和磁場活躍區生命週期的關係
2009
葉永烜
14
鄭寶玲
吸積毫秒脈衝星XTE J0929-314之不同能量間脈衝相位關係之研究
2009
周翊
14
顏聖峰
橢圓星系中基礎平面及等效半徑的多波段研究
2009
高仲明
14
林省文
在加法黃道面巡天資料中尋找古柏帶雙星系統
2008
葉永烜
14
張明彥
合併星系的快速搜尋法
2008
黃崇源
14
黃國斌
使用近紅外波段搜尋高質量X射線雙星的光學對應體
2007
黃崇源
14
林建爭
從中美掩星計畫資料裡計算古伯帶遮掩背景星的機率以及尋找變星
2007
陳文屏
14
陳以忱
螺旋星系M51,M83和M101內恆星形成機制之研究
2007
葉永烜
13
李見修
系外行星之軌道演化暨大氣逸散
2006
葉永烜
13
黃峰毅
豺狼三分子雲中的年輕星球
2006
陳文屏
13
黃志斌
利用電波與近紅外線觀測資料研究活躍星系核的性質
2006
黃崇源
13
黃相輔
塵粒成長對原行星盤能譜分佈演化之作用
2006
陳文屏
13
彭定弘
以二微米巡天觀測近紅外資料研究本銀河系結構
2007
高仲明
13
孫凱隆
小行星 25143 Itokawa 表面的物質分布成因
2006
葉永烜
13
陳韋達
論單線光譜雙星系統之質量比分佈
2006
江瑛貴
13
蔡兆陽
長期監測吸積驅動毫秒波霎SAX J1808.4-3658之時變性質
2006
周翊
13
鍾怡音
吸積驅動毫秒脈衝星 XTE J1814-338 之軌道參數及不同能量間相位延遲之研究
2007
周翊
12
丁小強
窄線西佛I型星系之電波及紅外線性質
2007
黃崇源
12
陳英同
台灣超新星巡天
2006
葉永烜
12
蕭文珊
Identification of Herbig Ae/Be Stars in Open Clusters
2006
陳文屏
12
洪子隆
高紅移類星體的艾丁吞吸積率及鮑德溫效應
2005
孫維新
12
俞伯傑
具有偏極化寬譜線與不具有偏極化寬譜線的西佛二型星系之塵埃型態
2005
黃崇源
12
許祥聞
土星E環塵埃之電動力學
2005
葉永烜
12
邱柏然
晚期恆星之環星物質的結構研究
2005
陳文屏
12
周伊珊
早期古柏帶碰撞演化過程之推證
2005
葉永烜
12
賴怡璇
利用反投影法研究SN1006之宇宙射線加速機制
2005
葉永烜
12
胡欽評
利用參數化的方法研究低質量X光雙星系統 X1916-053 的X光dip之性質
2005
周翊
12
賴雲立
The orbital migrations of massive planets in the protoplanetary disks
2005
江瑛貴
11
葉文豪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Binary Accretion Disks
2005
江瑛貴
11
李凰滋
以2MASS近紅外資料研究太陽附近的疏散星團
2005
高仲明
11
楊盛智
長期監測低質量X-Ray雙星4U 1820-30之軌道週期演化及運行機制
2004
周翊
11
黃裕仁
中美掩星計劃的掩星偵測和星場選擇
2004
陳文屏
11
陳熾緯
原恆星吸積盤動態模擬與氣體固態粒子作用初步探討
2004
葉永烜
11
吳思瑩
電波與正常星系中的核心灰塵特徵
2004
孫維新
11
陳宜貞
星系中心重質量黑洞之動力學
2004
江瑛貴
11
楊庭彰
利用鹿林前山一米望遠鏡對低質量X-射線雙星 XTE J1118+480 (KV UMa) 之光學波段時變研究
2004
周翊
11
陳安貞
活躍星系核宿主星系之多波段光度研究
2004
孫維新
11
張敏悌
On the Origin of the Radio Emission of Ultraluminous Infrared Galaxies
2005
黃崇源
10
吳宇立
大型EKBO(Quaoar, Ixion, 2004DW)的自轉週期和表面顏色的測量
2005
葉永烜
10
胡瑞華
在疏散星團中尋找系外行星與變星
2004
葉永烜
10
陳詩湧
重力透鏡和交互作用星系的資料探勘
2004
葉永烜
10
趙瑞青
AM CVn系統之可見光觀測
2004
黃崇源
10
夏志浩
行星狀星雲Hα結構之分析
2003
葉永烜
10
李宜蓁
星系彎曲與旋臂的形成
2003
江瑛貴
10
李洋祥
銀河系球狀星團 M13 之中頻寬 CCD 光度測量及其恆星組成
2003
陳文屏
9
侯淑慧
系外行星系統所造成的微重力透鏡效應
2003
江瑛貴
9
游大立
小行星對於地球原始海水的貢獻
2003
葉永烜
9
劉明雄
宇宙射線中的氦原子核能譜
2003
張元翰; 葉永烜
9
李澤林
X射線背景輻射對星系團質量-溫度關係之限制
2002
黃崇源
9
邱淑慧
類星體-星系對 0248+430 中的原子與分子氣體
2002
黃崇源
9
張亞君
研究類星體的宇宙演化
2002
孫維新
9
姜博識
薔薇星雲中的X射線源
2002
陳文屏
9
許慧君
早期太陽系系統中KBOs的形成與碰撞演化
2002
葉永烜
9
陳錦威
利用2微米巡天觀測(2MASS)資料庫分析疏散星團之空間結構
2002
陳文屏
9
鄭宗良
本地群星系低表面亮度延伸區域的研究
2002
孫維新
9
陳睿甫
中美掩星計畫的光度資料分析
2002
陳文屏
9
黃癸雲
銀河系核心及盤面的隨機恆星形成歷史
2002
葉永烜
9
黃玫婷
亮紅外星系 NGC 6090 中分子氣體之研究
2002
黃崇源
8
張建邦
木衛一埃歐鈉雲噴流之結構與時間變化
2002
葉永烜
8
張智威
SDSS之RR Lyrae候選變星之確認觀測
2002
葉永烜
8
曾舜唐
使用廣視野-窄波段之觀測系統研究本銀河系之超新星爆炸遺骸
2002
孫維新
8
林忠義
彗星2001A2(LINEAR)的光度觀測
2002
葉永烜
8
賴瑋倩
萊曼α吸收雲的運動學SZ效應所引起之宇宙背景輻射非均向性
2001
黃崇源
8
章展誥
球狀星團NGC288的運動狀態
2001
陳文屏; 蔡文祥
8
周美吟
在剛體自轉氣體盤中的螺旋密度波
2001
鄒志剛
8
蔡明燕
后髮座星系團內相對論性電子能譜的數值計算
2001
黃崇源
8
朱旻序
宇宙射線在恆星風的自相似解
2001
高仲明
8
陳慧真
分子雲演化的二維模型
2001
高仲明
7
吳智雄
行星狀星雲形態之多光譜波段觀測
2001
葉永烜
7
蔡安理
KBOs星體碰撞與生命及行星大氣起源
2000
葉永烜
7
蔡肇偉
合併中之明亮紅外線星系的次毫米波段觀測
2000
黃崇源
7
周靜芬
利用高精度視差精準衛星資料庫研究天琴RR變星
2000
蔡文祥
7
郭政靈
星際物質演化的研究
2000
高仲明
7
林慧君
重力透鏡效應造成的類星體-星系關聯與星系-星系相關函數
2000
高仲明
7
陳正元
亮紅外線星系ARP 55的CO(J=2-1)和CO(J=1-0)之譜線研究
2000
黃崇源
7
張銘樺
金牛座分子雲外圍之年輕恆星
2000
陳文屏
7
邱琬婷
土衛六「泰坦」離子球層的化學-動力學模型
2000
葉永烜
6
葉俊孝
宇宙射線在球形震波的加速
2000
高仲明
6
徐毅宏
濃密分子雲核中的紅外源
2000
陳文屏
6
羅英奕
在大尺度結構中產生的漩渦
1999
闕志鴻
6
張雅玲
重力透鏡弧和星系團的質量分布模型
1999
闕志鴻
6
田燕平
磁孤子星之特性
1999
鄒志剛
6
魏毓瑩
太陽閃焰物理機制的模擬
1999
闕志鴻
6
吳君勉
模擬星系與星系團的質量函數
1999
闕志鴻
6
鄭以文
使用國際聯測數據檔研究活躍星系核中心區域的幾何結構以及運動模式
1999
孫維新
6
蔡文旭
利用BATC多波段光度系統研究球狀星團NGC288
1999
蔡文祥
6
王國銘
螺旋密度波在磁場中的放大
1999
鄒志剛
6
周晁光
微中子衰變效應對太陽微中子振盪理論的影響
1999
鄒志剛
5
王為豪
明亮紅外線星系 NGC6670 的多波段研究
1998
闕志鴻
5
李昫岱
光度函數演化之計算
1998
陳文屏
5
林峻哲
從 10000A.U - 100A.U 的分子雲含積(塌縮)模型
1998
闕志鴻
5
林佳慧
以全波段平均溫度研究赫比格Ae/Be星體的演化
1998
陳文屏
5
黃立雲
年輕星團中恆星之空間分布
1999
陳文屏
5
曾銘如
大麥哲倫星雲內星團之近紅外光度研究
1998
陳文屏; 邊鎔翊
4
張子孟
宇宙射線空氣射叢的模擬
1997
高仲明
4
許文昱
宇宙射線與星球形成自我抑制對星系演化的影響
1997
高仲明
4
成恆
週期性太陽閃燄之統計分析
1997
闕志鴻
4
邱廷英
由蠍虎座BL型天體的光度變化研究其輻射機制
1997
孫維新
4
阮冠璋
震波加速對宇宙射線電漿系統的影響
1997
高仲明
4
李亭慧
不均勻性塵埃在漩渦狀星系中之輻射轉移
1997
邊鎔翊
3
楊曄群
疏散星團 NGC 7789 UBV 波段光度觀測
1996
蔡文祥
3
胡德邦
在宇宙膨脹下之無碰撞系統的孤子波
1996
闕志鴻
3
劉淑玫
低質量前主序星的觀測特性
1997
陳文屏
3
詹佩菁
雙星軌道的觀測及統計分析
1996
蔡文祥
3
滕曉峰
蠍虎座BL型天體可見光波段快速光度變化之研究
1996
孫維新
3
賴詩萍
伽瑪射線爆發與太陽閃焰的統計硏究
1996
闕志鴻
3
吳秀鑾
雙星在前主序的演化
1996
陳文屏
3
陳昌慧
球狀星團NGC288 在 uvby 頻帶的光度研究
1996
蔡文祥
3
蘇郁雅
研究活躍星系核在可見光的連續譜變化
1996
孫維新
3
高國鈞
年輕星團光度函數之演化
1996
陳文屏
3
楊進榮
年輕星球對其環星盤之作用
1996
陳文屏
2
張桂蘭
太陽均勻磁場的測試
1995
闕志鴻
2
江瑛貴
宇宙射線與磁流體波之交互作用
1995
高仲明
2
陳炳志
北河二雙星系統在大氣擾動研究上的應用
1995
蔡文祥
2
李瑾
NGC 7790 疏散星團光度觀測研究
1995
蔡文祥
2
劉文煌
前主序雙星系統AK SCORPII 的連續能譜分佈研究
1995
陳文屏
2
何至誠
太陽磁像儀系統的建構與雜訊分析
1995
闕志鴻
2
郭慧君
中大散斑干涉儀於雙星軌道位置之研究
1995
蔡文祥
2
江美燕
粒子注入對宇宙射線電漿系統的影響
1996
高仲明
2
蘇玉玲
利用多波段影像資料找尋初生星球
1995
陳文屏
2
鄭永志
年輕星球雙星族群的統計研究
1995
陳文屏
1
李景輝
賽佛特壹型活躍星系核多頻區的光譜分析
1994
孫維新
1
蔡承穎
星系中星球形成率、星際物質亂流與磁場的關係
1995
高仲明
1
蔡殷智
星系中磁場、宇宙射線、超新星產生率的關係
1995
高仲明
1
吳德銘
星系局部盤面密度波之理論與數值模擬
1994
闕志鴻
1
林宏欽
以M44疏散星團檢測鹿林前山之夜晚天光亮度
1995
蔡文祥
1
范賢娟
蝘蜓座與甘姆星雲中初生星球之近紅外線的光度分析
1994
陳文屏
1
林鼎章
研究Mkn335的連續光譜以探討活躍星系核藍區拱峰之動力現象
1994
孫維新
1
陳宗楓
應用月掩星技術測量星球角直徑
1994
陳文屏
1
陳慧君
太陽日冕層磁場的建構
1994
闕志鴻
1
王仁鴻
斑點干涉術於超巨星之高角分辨率研究
1994
蔡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