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及其他天文台



最新研究成果 + more


  • 潘彥丞教授的團隊研究了Ia型超新星及其宿主星系,發現超新星的噴發物速度以及其生長環境可能存在著緊密的關係。此研究首次針對超新星爆發位置週邊的環境作分析,並發現具有高噴發物速度的Ia型超新星傾向在年老的恆星族群中產生,而低噴發物速度的Ia型超新星則不管在年輕抑或年老的恆星族群中皆可產生。此暗示著正常的Ia型超新星可能經由一個以上的管道所產生,也挑戰著過去研究認為Ia型超新星作為宇宙標準燭光所應具備的一致性。此研究已發表在 Lin & Pan et al., 2024, MNRAS, 531, 1988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 Virgo III是最新被發現的超暗矮星系(UFD)。我們使用鹿林1米望遠鏡(LOT)來尋找在這矮星系內的天琴座RR型變星。利用LOT長曝光的影像,在r波段可達~23星等,我們發現了3顆天琴座RR型變星。它們在這張LOT拍的影像中被標識爲V1,V2,和V3。從這3顆被發現的天琴座RR型變星,我們測量Virgo III的距離爲154 kpc 。

    本研究成果發表於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3881/ad49a9#ajad49a9f3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 潘彥丞教授所主導的國際合作研究使用泛星計畫深度巡天的數據發現Ia型超新星的性質可能隨著時間而演化。Ia型超新星作為目前天文學家所使用最精確量測宇宙膨脹的工具,被普遍認為有著均勻一致的性質,且其性質應不隨宇宙的演化而有明顯改變。然而此研究結果顯示,Ia型超新星可能同時存在兩種不同族群,其在噴發物速度上有著明顯分野,且不同族群間的數量比例隨著時間而演化,此一結果可能衝擊Ia型超新星在探測宇宙膨脹以及暗能量的精準度。此研究已發表在 Pan et al., 2024, MNRAS, 532, 1887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 圖: 不穩定吸積爆發的時序質量吸積速率,上圖為DL Tau,下圖為Haro 6-13。左半邊的圖為TESS、ZTF或ASAS-SN同時觀測的吸積光度爆發,橫軸為時間(單位:天),縱軸為歸一通量。右半邊的為推算出來時序質量吸機速率,橫軸為時間(單位:天),縱軸左邊(黑)為吸積速率(單位: M/yr),縱軸右邊(藍)為吸積光度(單位 erg/s)。

    林家龍博士生: 我們結合了太空望遠鏡(TESS)以及地面望遠鏡(LAMOST、ZTF及ASAS-SN) 的測光與光譜巡天來研究16顆典型金牛座型星(Classical T Tauri Star, CTTS)的質量吸積速率、閃焰活動以及光變特性。透過計算光譜上各種放射線如 H-alpha線的通量強度,我們推算出這16顆CTTSs的平均質量吸積速率為1.76×10-9 M/yr。其中兩顆星:DL Tau與Haro 6-13在TESS光變曲線上表現出因不穩定質量吸積率爆發而造成的暫時性光度增加。經過ZTF及ASAS-SN與TESS的同時監測資料,我們推算出這兩顆星的在50天中的時序質量吸積變化率。若光譜資料得出的結果反映的是穩定的吸積模式,我們結論出這兩顆星的質量吸積行為主要由穩定吸積主導。同時,我們在這16顆星上共偵測到13個大型閃焰,能量在2×1034 至 6×1035 erg 之間,其閃焰活動比類太陽星活躍超過百倍。我們也發現這16顆星的光變特性會隨著時間變化,與文獻的結果相比較,這變化的時間尺度大約落在1.6至4年之間。

    本研究成果已在2023年8月發表於Astronomical Journal: Lin, C.-L., Ip, W.-H., Hsiao, Y., et al. 2023, AJ, 166, 82 (包含本所葉永烜教授、碩士畢業生蕭遙及張慈恆)
    DOI: 10.3847/1538-3881/ace322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 碩士生張耀文與周翊教授利用NICER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分析在球狀星團NGC 6624中的低質量X光雙星4U 1820-30從2017年6月至 2022年7月的X光光變。由軌道光變曲線得出每年的軌道相位後,再結合過去觀測到的相位,得到時間跨度46.3年的軌道相位演化趨勢,進而推出此雙星系統的所展現的軌道變化率為 1/P dP/dt = (-5.21±0.13)×10-8 yr-1,並在2σ的信心水準下,估算出其二階軌道變化率之上限為 | d2P / dt2 | < 5.48×10-22s s-1。由於觀測到的軌道週期變化趨勢與理論預測的完全相反,在探求其差異性方面,作者雖同意前人的解釋,認為此差異很可能是由雙星系統在球狀星團中重力場加速所致,但在本文中特別指出,想藉由此觀測到的軌道變化率,去推算此雙星系統在球狀星團的加速度的值卻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內稟軌道光變週期變化率存在了太多未知因素。此外作者在分析NICER所收集到的X光光變曲線時,發現了週期為 691.6±0.7秒的光變現象,此週期與用哈伯望遠鏡在遠紫外波段偵測到的超駝峰(superhump)光變週期一致。除了解釋為何在X光波段能偵測到超駝峰光變外,作者也不排除此光變可能是由階級性的三星系統所造成。本研究已發表在 Chou & Jhang 2023 ApJ, 951, 42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 饒兆聰教授的團隊使用ZTF觀測的光變曲線資料和已發表的球狀星團距離,求得了在球狀星團內各種脈動變星的週光關系。這些脈動變星包括了天琴座RR變星,II型造父變星和異常造父變星。大部分的週光關系是第一次在gri波段內求得,它們可以用在Rubin天文臺的LSST巡天觀測上。這些研究已發表在Ngeow et al (2022, AJ 163:239, AJ 164:154, and AJ 164:191)。

    點此看大圖

榮譽榜+ more


  • 恭賀 本所碩士班戴辰宇同學獲得 113學年度第1學期國立中央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 (2024-11-14)
  • 恭賀本所教師榮獲113年論文貢獻獎及產學貢獻獎
    113年論文貢獻獎:饒兆聰老師、陳文屏老師、高仲明老師、葉永烜老師、潘彥丞老師
    113年產學貢獻獎:陳文屏老師、葉永烜老師 (2024-11-07)
  • 恭賀本所陳婷琬助理教授榮獲113年新聘教研人員獎勵。 (2024-07-04)

近期學術活動


演講


Colloquium

  • 日期: 2024-11-22
  • 時間: 14:00
  • 地點: S4-1013
  • 講者: Dr. Seong Jin Kim
  • 講題: Tracing Cosmic Star Formation Histories - Insights from JWST Mid-Infrared Data

Special Talk

  • 日期: 2024-12-12
  • 時間: 12:00
  • 地點: S4-1013
  • 講者: Yi-Hsin Shih 施逸昕
  • 講題: Career sharing session (in Mandarin)


會議及研討會 + more


訪問學者 + more


  • 近期無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