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及其他天文台


  • 鹿林天文台空拍
  • 鹿林天文台一米望遠鏡
    一米望遠鏡控制室
  • 鹿林天文台一米望遠鏡
  • 中大天文台(科一館)
  • 兩米望遠鏡
  • 兩米望遠鏡
  • GROWTH
  • Credit: LSST
  • Credit: LSST

最新研究成果 + more


  • 圖: 不穩定吸積爆發的時序質量吸積速率,上圖為DL Tau,下圖為Haro 6-13。左半邊的圖為TESS、ZTF或ASAS-SN同時觀測的吸積光度爆發,橫軸為時間(單位:天),縱軸為歸一通量。右半邊的為推算出來時序質量吸機速率,橫軸為時間(單位:天),縱軸左邊(黑)為吸積速率(單位: M/yr),縱軸右邊(藍)為吸積光度(單位 erg/s)。

    林家龍博士生: 我們結合了太空望遠鏡(TESS)以及地面望遠鏡(LAMOST、ZTF及ASAS-SN) 的測光與光譜巡天來研究16顆典型金牛座型星(Classical T Tauri Star, CTTS)的質量吸積速率、閃焰活動以及光變特性。透過計算光譜上各種放射線如 H-alpha線的通量強度,我們推算出這16顆CTTSs的平均質量吸積速率為1.76×10-9 M/yr。其中兩顆星:DL Tau與Haro 6-13在TESS光變曲線上表現出因不穩定質量吸積率爆發而造成的暫時性光度增加。經過ZTF及ASAS-SN與TESS的同時監測資料,我們推算出這兩顆星的在50天中的時序質量吸積變化率。若光譜資料得出的結果反映的是穩定的吸積模式,我們結論出這兩顆星的質量吸積行為主要由穩定吸積主導。同時,我們在這16顆星上共偵測到13個大型閃焰,能量在2×1034 至 6×1035 erg 之間,其閃焰活動比類太陽星活躍超過百倍。我們也發現這16顆星的光變特性會隨著時間變化,與文獻的結果相比較,這變化的時間尺度大約落在1.6至4年之間。

    本研究成果已在2023年8月發表於Astronomical Journal: Lin, C.-L., Ip, W.-H., Hsiao, Y., et al. 2023, AJ, 166, 82 (包含本所葉永烜教授、碩士畢業生蕭遙及張慈恆)
    DOI: 10.3847/1538-3881/ace322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 碩士生張耀文與周翊教授利用NICER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分析在球狀星團NGC 6624中的低質量X光雙星4U 1820-30從2017年6月至 2022年7月的X光光變。由軌道光變曲線得出每年的軌道相位後,再結合過去觀測到的相位,得到時間跨度46.3年的軌道相位演化趨勢,進而推出此雙星系統的所展現的軌道變化率為 1/P dP/dt = (-5.21±0.13)×10-8 yr-1,並在2σ的信心水準下,估算出其二階軌道變化率之上限為 | d2P / dt2 | < 5.48×10-22s s-1。由於觀測到的軌道週期變化趨勢與理論預測的完全相反,在探求其差異性方面,作者雖同意前人的解釋,認為此差異很可能是由雙星系統在球狀星團中重力場加速所致,但在本文中特別指出,想藉由此觀測到的軌道變化率,去推算此雙星系統在球狀星團的加速度的值卻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內稟軌道光變週期變化率存在了太多未知因素。此外作者在分析NICER所收集到的X光光變曲線時,發現了週期為 691.6±0.7秒的光變現象,此週期與用哈伯望遠鏡在遠紫外波段偵測到的超駝峰(superhump)光變週期一致。除了解釋為何在X光波段能偵測到超駝峰光變外,作者也不排除此光變可能是由階級性的三星系統所造成。本研究已發表在 Chou & Jhang 2023 ApJ, 951, 42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 饒兆聰教授的團隊使用ZTF觀測的光變曲線資料和已發表的球狀星團距離,求得了在球狀星團內各種脈動變星的週光關系。這些脈動變星包括了天琴座RR變星,II型造父變星和異常造父變星。大部分的週光關系是第一次在gri波段內求得,它們可以用在Rubin天文臺的LSST巡天觀測上。這些研究已發表在Ngeow et al (2022, AJ 163:239, AJ 164:154, and AJ 164:191)。

    點此看大圖

  • 博士生 Bhavana Lalchand 與陳文屏教授在恆星形成區指認稀有的年輕棕矮星。一般相信這種天體跟恆星與行星一樣,都在分子暗雲中誕生,但因為棕矮星質量比恆星小,不足以維持內部核反應,因此形成後光度與表面溫度很快降低,不容易偵測,傳統使用多波段紅外顏色來辨認,容易受遙遠背景光源受到紅化而誤判。我們團隊歷來在紅外線的水分子吸收波段,以特殊的濾光片觀測,挑選大氣中有水分子的候選棕矮星,然後利用紅外光譜驗證,證明非常有效率。這次發表的成果,在距離約1000光年的英仙座分子雲中,先以廣視野紅外影像,然後利用光譜驗證,成功找到棕矮星。圖左是利用 IRTF 的光譜儀取得的紅外光譜。圖右是以 Gaia 太空望遠鏡的數據,估計該區域不同分子雲(黑色字母)的距離(紅色數字表示週年視差角 milli-arcsecond)與運動狀況(箭頭表示自行運動 mas/year),以探討該區域不同分子雲的恆星形成活動。

    Lalchand et al. 2022, Astron. J., 164, 125
    https://doi.org/10.3847/1538-3881/ac8547

    點此看大圖: 左圖
    點此看大圖: 右圖

  • 由台灣團隊參與的ZTF (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巡天計畫近期發現了一顆彗星!
    這顆編號ZTFt001 (暫時) 由ZTF巡天發現,從帕洛馬天文台的1.2米望遠鏡在八月15,16兩天的連續觀測中 發現有ZTFt001彗髮,彗尾的彗星特徵, B.T. Bolin代表ZTF團隊將發現投稿到 ATel期刊中 鹿林天文台1m望遠鏡也在八月21日清晨對此彗星展開監測, 從觀測資料中測量其彗星亮度在R波段約為18等(半徑4角秒), 彗尾方向約在P.A. 285度.

    點此看大圖

  • 博士生 Tanvi Sharma 與陳文屏教授研究大質量恆星誘發星團與恆星形成的過程。我們針對 Sh2-142 這個大質量恆星周圍的氫游離區,探討 DH Cep 這顆大質量恆星其恆星風以及輻射如何影響分子雲(上左圖紅色與藍色曲線為一氧化碳紅移與藍移的輻射強度的分布)、游離雲(上左圖底的可見光照片,黑灰色代表恆星或發射雲氣)、星團(NGC 7380),以及個別年輕恆星(我們利用紅外數據指認)。上圖右為交互作用的示意圖。

    Sharma et al. 2022, Astrophy. J., 928, 17,
    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c510b

    點此看大圖 左圖
    點此看大圖 右圖

  • 碩士生林瀚堂與陳文屏教授研究紅矮星的爆發。這顆 Wolf 359 已知常有亮度爆發,一般認為來自表面磁場重組,有如在太陽表面觀察到的閃焰現象,但紅矮星因為內部對流旺盛,表面磁場更強,更好發閃焰,釋放能量規模也大得多。我們利用兩座望遠鏡同步監測目標,以估計閃焰的次數以及能量分布,尤其針對其中某巨大閃焰事件,利用兩個取樣不同的光變曲線(如上圖所示),我們推測出閃焰實際的強度,以及能量釋放的時間尺度,而這是單一望遠鏡所無法估計。以此閃焰來說,一共釋放 10^33 爾格,實際上爆發峰值達到恆星靜態亮度的1.6倍,而單一望遠鏡各觀測到的峰值都低估為0.4與0.8倍。

    Lin et al. 2022, Astron. J., 163, 164
    https://doi.org/10.3847/1538-3881/ac4e92

    點此看大圖

  • 碩士生 Aashish Gupta 與陳文屏教授探討鄰近的 Rho Ophiuchi(蛇夫座)區域中的恆星形成過程。由於恆星來自星際雲氣重力塌縮,剛誕生的恆星周圍仍有大量雲氣,而隨著星球演化,不但周圍雲氣消散,原來環繞在恆星四周的盤狀雲氣也消失(或是誕生了行星)。我們利用位於夏威夷 的次毫米波望遠鏡JCMT取得低溫雲氣的分布(上圖灰色曲線標示範圍),並使用紅外波段數據指認不同演化階段的年輕恆星,以及蓋婭 (Gaia) 數據有關星球的距離與運動狀態,探討初生星球跟雲氣的關係。上圖中雲氣集中之處聚集了年輕恆星,而右方的紫色曲線代表雲核,以及剛從其中誕生、周圍仍有充分物質的(第二類)年輕天體,而最右方的紅色曲線則標示周圍物質已經消散的(第三類)年輕星球。已知在此圖以外右下方有個OB星協,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大質量恆星誘發下一代恆星誕生(從紅色曲線,到紫色曲線,再到雲氣)的時間序列。

    Gupta & Chen, 2022, Astron. J., 163, 233
    https://doi.org/10.3847/1538-3881/ac5cc8

    點此看大圖

  • 黃崇源教授和柯伊娜研究學者自2010年的泛星計畫(Pan-STARRS Project)與許多不同的天文學觀測資料中,選擇高紅移類星體作為目標。2020年透過光譜觀測與分析,希望能釐清該星體的紅移。在耗時兩年多的研究後,原本以為觀測對象只是電波類星體,然而透過電波及光譜分析和英國紅外線望遠鏡(UKIRT)觀測出其快速變化的特徵後,卻發現對象為紅移6.5的蝎虎座BL天體。然而,學界從未發現過如此遙遠的蝎虎座BL天體。
    目前兩人正與國際團隊合作,透過特長基線干涉測量法(VLBI),觀察此紅移6.5的蝎虎座BL天體和其他鄰近蝎虎座BL天體的差異。除此之外,兩人也希望能夠找到更多更遙遠的蝎虎座BL天體,在浩瀚的宇宙中發掘更多未解之謎。

  • 饒兆聰 副教授:利用ZTF的觀測資料,我們第一次求得在gr濾鏡下密接雙星的週光關系。這些坐落在球狀星團的密接雙星(黑色符號),它們的週光關系和在太陽系附近的密接雙星(紫色符號,經過了BV到gr的轉換)所呈現的週光關系有高度的一致性。這研究已發表在Ngeow et al. 2021, AJ, 162, 63。

    DOI: 10.3847/1538-3881/ab930b

    點此看大圖

榮譽榜+ more


  • Congratulations to Academician Wing-Huen Ip for receiving the Presidential Science Prize of Taiwan, 2023.
    恭賀本所葉永烜教授榮獲2023年總統科學獎 (2023-09-15)
  • 恭賀本所 饒兆聰老師 通過112學年升等為教授 (2023-06-27)
  • 恭賀本所碩士班蔡沛均同學獲2023天文年會「最佳學生壁報獎」 (2023-05-22)
  • 恭賀本所潘彥丞老師榮獲 111學年度理學院教學優良獎 (2023-05-19)
  • 恭賀 陳文屏教授續聘本校天文講座教授(112-115) (2023-04-18)

近期學術活動


演講


Colloquium

  • 日期: 2023-10-05
  • 時間: 13:00
  • 地點: S4-1013
  • 講者: Hung-Hsu "James" Chan
  • 講題: Lensed Quasar Search in Imaging Surveys

會議及研討會 + more


訪問學者 + more


  • Mr. Fernando Abárzuza (2023-09-18~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