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小行星各家族 (Hungaria, Flora, Baptistina, Phocaea, Massalia, Vesta, Nysa-Polana, Maria, Adeona, Eunomia, Juno, Agnoa, Eos, Koronis, Hygiea, Themis, Euphrosyne, and Hilda families)的相位曲線在HG1G2模型中的分佈情形
小行星的分類與大小不再局限於多色測光與光譜觀測
小行星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岩石或者金屬天體,它們是太陽系形成早期未能發生吸積的殘留物質,因此仍然保存著太陽系原始星雲的信息。 S型和C型是最常見的小行星類型,分別代表了小行星兩種不同的光譜特徵,與它們的物質成分相關。1984年Tholen使用色測光數據將小行星進一步分類,隨後可見光與紅外波段的光譜將小行的分類更加細分,然而小行星光譜觀測與大樣本多色測光數據耗費大量觀測資源,因此尋找替代小行星光譜的分類方法便成為科學家近年來的主要目標。近年來各研究機構陸續使用大型望遠鏡展開巡天計畫,這些巡天計畫往往為了巡天效率多使用單一濾鏡或者少數濾鏡來節省巡天時間,這縮短的時間對瞬變天體很有時效性,但對區分小行星類型是無助益的,因為無法使用多色測光數據得到小行星的色指數,進一步對 多個色指數開展主成分分析!
林忠義博士利用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ZTF)(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馬山的施密特望遠鏡擁有觀測視野達到47平方度)巡天資料將小行星進行光譜分類,論文研究方法為使用單一顏色濾鏡(雖然ZTF有三種濾鏡,但仍以r’觀測資料為最多)求得小行星光度隨相位角之間的關係,也稱之為小行星的相位函數,並將其分類。最後是用分類結果將小行星大小算出,隨後比較各小行星家族的大小分佈函數(size distribution),了解各家族形成的時間與關聯性。這些研究成果已於今(2025)年6月20日發表於國際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