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欄
查詢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5年 |
---|
 | 圖: 4U 1820-30 1987年至2023年間超軌道相位的演化。虛線、實線和短虛線分別代表線性、突變(glitch)和二次模型的最佳擬合結果。陰影區域表示在MJD 50,773至52,627之間的低功率狀態,垂直點線表示週期突變時間 MJD 52,380±414 (由突變模型評估所得),而水平方向的誤差表示突變時間的1σ誤差。
碩士生吳君磊與周翊教授對低質量X光雙星4U 1820-30的超軌道光變進行研究。長久以來,天文學家認為4U 1820-30的約171天超軌道光變可能由第三顆星環繞雙星系統產生的共振現象所導致,稱為三體模型,而其模型預測的週期穩定性是驗證此模型的關鍵。周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六座巡天或掃描式的X光望遠鏡長達36年的觀測數據,發現超軌道週期顯著縮短,從171天減少至167天。進一步的相位分析顯示,該週期可能在2001年初至2003年中產生突變,或以 Ṗ=(-4.20±0.72)x10-4
天/天的變化率逐漸改變。這與三體模型穩定週期的預測不符,嚴重挑戰了該假說。為解釋4U 1820-30的超軌道光變,周教授團隊提出,它可能由輻照引發的質量轉移率不穩定所造成。本研究論文已刊登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
Yi Chou et al. 2025 ApJ 981 43
),其預印本於2024年9月上傳至arXiv後,即被知名科普網站Phys.org報導,標題為
"Study Inspects Unusual Behavior of an X-ray Binary"
。
點此看大圖及更多資訊 |